微控梦想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单片机 > » 正文

不同策略 中国汽车企业的技术开发模式比较

时间:   来源:嵌入网   作者:佚名   阅读: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略,一直是争议不断。“市场换技术”源自1980年代初中国汽车工业提出的“技贸结合”,曾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主流发展模式,但近些年又遭到一边倒的质疑。最典型的质疑为:“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也丢了,新的技术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的汽车工业”。赞同者则主要认为,“市场换技术”是自主创新的垫脚石,为国家赢来了大量税收,通过提供多种选择增加了消费者福利,比如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就认为“市场换技术”策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主要表现为62%的跨国公司愿意把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来。他认为不必刻意追求中国自主的汽车品牌,因为全球化的时代,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的中国品牌,只要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术都在中国开发和使用就行;另外,汽车整车对于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还是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因为零部件在整个汽车产业中的附加值占到70%。

因此,从技术获取的角度来分析各种技术开发模式,对比孰优孰劣,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

中国的乘用车生产企业数目众多,集中度较低。按车系来看,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最大;按排量来看,小排量车型销量最高。自主品牌以奇瑞、吉利和比亚迪为代表,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和北汽虽然是主要依靠合资品牌,但现在也开始积极推动自主品牌的运作,比如上汽荣威。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获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是通过合作和模仿的自主开发模式,以奇瑞、一汽、海马汽车为代表;第二种是以上汽为代表的技术引进模式;第三种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跳代发展模式。

多种技术获得模式可以以技术开发成果和经营成果来进行比较评价。以传统内燃发动机技术为例,奇瑞、吉利和上汽的研发模式都达到了获得技术的目的,并且技术差距不大,但比亚迪的跳代电车开发模式对世界汽车业最具冲击力。开发成本方面,上汽荣威获取技术的性价比要比奇瑞、吉利更高,但自主技术开发能力比奇瑞、吉利低。本文试图从技术获取的角度,分析“通过合作的独立自主开发模式”、“技术引进模式”、“跳代发展模式”等各种技术开发模式,并对其技术发展的掌握、开发成本、销量等进行对比分析,最终为中国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供建议。

另外,全球金融危机将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机会比危险要大。企业借助政府的支持,能够以低价收购有竞争力的业务和技术,获得向国际企业发展的机会。

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

中国乘用车市场集中度较低,小排量汽车市场份额较大。2008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上的生产厂商近50家,其中销量最大的前4家厂商市场份额之和为31%,另有11家厂商销量不足万辆。

2008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在中国车市已经占到最大,份额大致为30%,其次为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

2008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上,排量小于或等于1.6L的汽车销量最高,为3317632辆,占60.10%,而排量大于或等于3.0L的车的销量则最小,仅为50503辆,占0.91%。

自主品牌的主要代表有奇瑞、吉利和比亚迪。作为大型国有股份制企业,奇瑞是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的一面旗帜,成立于1997年,第一辆奇瑞轿车下线于1999年,2008年实现整车销售35.6万辆,继续稳居乘用车销量排行榜前5名,连续第10年蝉联自主品牌销量冠军。吉利集团始建于1986年,从生产摩托车、汽车零部件开始,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作为最早的民营汽车品牌,仅仅12年的时间,吉利汽车从无到有,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经过第一阶段“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轿车”和第二阶段“拥有核心技术造好车”之后,如今吉利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让吉利汽车跑遍全世界”。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于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并率先投入研发新能源汽车。除了在燃油汽车领域取得成功以外,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

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合资品牌的主要代表有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一汽集团主要拥有两家合资生产企业:一汽-大众和天津一汽丰田。一汽-大众成立于1991年,主要生产大众和奥迪两个品牌的产品;天津一汽丰田由一汽、天津一汽、丰田合资,成立于2000年,主导产品是威驰、花冠、皇冠、锐志以及卡罗拉。上汽集团主要拥有三家合资生产企业:上海大众(1985)、上海通用(1997)和上汽通用五菱(2002)。东风汽车(6.08,-0.16,-2.56%)拥有三家合资生产企业:东风雪铁龙(1992)和东风悦达起亚(2001)、东风日产(2003),其中东风悦达起亚主产品狮跑、嘉华、远舰、赛拉图、RIO 锐欧系列车型均引自合资方韩国起亚。长安汽车(12.40,-0.16,-1.27%)拥有两家合资生产企业:长安铃木(1993)和长安福特马自达(2001),后者2001年成立时为长安福特,2006年马自达汽车参股,公司更名为长安福特马自达。广州汽车拥有两家合资生产企业:广汽本田(1998)和广汽丰田(2004)。北京汽车拥有两家合资公司:北京现代(2002)和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2005)。

中国汽车企业的技术开发模式

1) 通过合作的独立自主开发——奇瑞、吉利、一汽、海马汽车

奇瑞主要是通过合作和模仿确保独立自主开发能力。比如在奥地利AVL公司协助下,由奇瑞主导从2005年开始启动ACTECO计划,全面系统地正向开发动力系统技术。至2008年,形成了三大系列至少18款发动机,排量从0.8L到4.0L,型号则包括从直列3缸到V型8缸;从德国、意大利引进了9条代表国际最高工业水平的发动机生产线、近200台数控加工设备(CNC)以及相应的信息控制工业网络系统;奇瑞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发动机尖端技术,正准备商用化,比如缸内直喷(GDI)、双VVT、静音链传动、电磁式进排气阀(EMV)等。

在底盘方面,早期奇瑞采用了反求开发策略,比如早期的风云、旗云底盘基本上模仿大众捷达,QQ底盘模仿大宇,但随后在底盘技术上也采取正向开发策略;他们非常重视在同一平台同时开发多种车型,比如去年北京车展亮相的“五娃”,5个车型出自一个平台。

在整车外形设计方面,奇瑞也是早期模仿(QQ早期模仿大宇,风云/旗云模仿Seat Toledo,目前这两款车还是销售主力),然后开始自主设计,但遭到挫折,最近上市的A3及未来几款新车型的设计都外包给欧洲设计师,A3和即将上市的A6均出自意大利设计公司Pininfarina。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