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是微控制器(MCU)的关键部分,随着ARM核在MCU领域的广泛使用,有关MCU核的话题也越来越多。ARM核会不会一统天下?新的架构是否还有机会?如何把握才能成功?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电子报》约请了来自全球MCU核心企业的代表深入探讨,共话MCU内核发展趋势。
新进入者有机会健全产业链是关键
·MCU内核市场的后进入者还有机会吗?
·如果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提升?
赵辉:市场永远是开放的,进入时间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MCU不论是什么内核,能够适合市场的需求,有自己的特色就会得到客户的认可。比如DSP内核,在进入市场之初很多客户并不了解它能干什么,也觉得DSP不如一些MCU易开发,但是对于一些需要复杂浮点运算、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DSP很快就确定其优势,也得到了一些客户的认可。又如富士通32位MCUFR系列产品和16位MCU16FX系列产品,凭借其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完备的支持模式,在变频、汽车电子等市场也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同。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闻道”才是关键所在,进入市场时间再早,如果不能把握市场的需求,没有切合客户的技术支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也是难以立足的。
吴健鸿:全球MCU现有市场总值超过150亿美元,是一个容纳了众多IC厂商的庞大市场。长久以来,虽然MCU市场一直都是大厂商占据主导地位,但每年都有新的IC公司推出针对MCU市场的新产品。目前,MCU市场非常分散,除了市场中的前10大供应商之外,还有数十、数百家小厂商在拼杀。虽然新的MCU厂商很难在市场中分到大块蛋糕,但对于携带创新产品进军的新进入者来说仍有一席之地。与所有新产品上市一样,对于进入市场的新军来说,建议他们进行适当的产品定位,明确了解其产品所针对的应用,创建参考设计,并同时确定吸引中国用户的价值定位。
曹锦东:机会始终是有的。因为市场要求是多样化的,要有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而不仅仅是ARM产品。从中长期看,ARM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但不可能通吃。在市场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8位、16位、32位的MCU产品,即便在32位产品上,我们也依然可以看到不同厂商的内核,其中既有中国本土的,也有日系的、欧系的、美系的。只不过这些核的市场份额有多大,能支持的应用有多少是未知数。只要这个产品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都会有生存的空间。
学习ARM,建立自己的生态链是中长期在MCU内核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今天众多行业都在分工合作,分工就有必要存在生态链。一个企业或一个内核的生态链布局健全,发展也就会良性一点。
多核MCU有需求目前非主力
·对未来MCU核的发展趋势有何看法?
·是否会出现一些新的架构或设计?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