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英特尔和ARM这两个原本不同行业的芯片主导厂商走上了拳台。尽管之前所奉行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都有不同,但顺应新时代的商业法则才是取胜关键
4月13日17时,中国国家会议中心,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2010正在举行。在307A会议室,名为“MeeGo操作系统技术概述”的专题讲座已经进入最后的提问交流环节。尽管天色渐晚,但芯片巨头英特尔高调推出的操作系统软件,还是吸引着众多已面露疲惫的听众的好奇心。这些人来自于全球各地,包括上下游厂商代表和技术开发人员,英特尔的一举一动,总能得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关注。
“英特尔这么做,岂不是要和ARM产生竞争了吗?”一位听众在问了两个技术问题之后,突然“明白过来了”似的问道。“哦??”英特尔的讲师对这个问题有些“猝不及防”,他沉吟了一下并没有正面回答:“??你这倒像是个记者该问的问题。”在全场的一片哄笑声中,讲座到此结束。
20多天后,在5月11日英特尔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总裁兼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回答:“ARM根本算不上是竞争对手。”他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说,英特尔的毛利率远高于芯片代工厂商,这是英特尔根本性的优势,“你很难通过架构授权赚取和我们一样多的钱”。
正如欧德宁所说的那样,从财务角度看,总部设在英国剑桥的ARM公司很难称得上是对手——英特尔2009年的营收达到351亿美元,ARM只有不到5亿美元。但是ARM公司的分量却并非销售额所能完全衡量,要了解ARM的重要性,只需要拿出你的手机:如果它是一部以通话功能为主的普通手机,那么它的芯片有90%的可能性属于ARM架构;如果它是一部智能手机,那么这个概率将是100%——无论你手里的是诺基亚、三星、黑莓还是iPhone,甚至手机之外的iPod和iPad。
英特尔现在致力的目标,就是从这100%中夺取一部分市场份额。在这个每年一度的IDF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将“移动互联计算”作为了战略重点,他们不仅联手手机巨头诺基亚推出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MeeGo操作系统,还展示了采用Moorestown芯片的智能手机。7月5日,英特尔公司CTO贾斯汀·莱特纳(Justin Rattner)表示,搭配英特尔处理器的智能手机将于明年初发布。
面对PC业芯片老大的“捞过界”,ARM公司选择了针锋相对。CEO沃伦·伊斯特(Warren East)于4月底宣布公司将进入计算机处理器市场:“我希望能在未来的12个月内,在服务器市场看到一些我们的东西。”这个试图进军英特尔传统领地的行动,引起了IBM、戴尔等计算机厂商的兴趣。“我们一直都在关注着ARM架构服务器的发展。”戴尔企业产品部门CTO保罗·普林斯(Paul Prince)表示,他们在ARM架构服务器上的测试已经进行了一年多。
计算机处理器厂商和手机芯片厂商井水不犯河水的均势被打破,对于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动向,如果可以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其原因,那就是:手机和计算机走得越来越近了——它们之间甚至已经有了“结晶”:平板电脑。
两大阵营
在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发布的“2009年全球25大半导体厂商营业收入排名表”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不同的技术阵营:采用x86技术架构的英特尔和AMD公司分居第一和第八位,而其他厂商则基本上都采用了ARM技术架构。在ARM阵营里,既可以看到三星、IBM、东芝、索尼、NEC这些跨行业巨头的名字,也可以看到德州仪器、高通、Marvell这些以半导体为主业的厂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先获得ARM公司的技术授权,然后在 “ARM核”的基础上增加外围电路和其他功能模块,设计出不同用途的芯片,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电子、航空、网络设备等各个领域。换言之,在这个生态系统中,ARM既不设计芯片,也不生产和销售芯片,而是通过研究和出售核心知识产权来获取利润,客户之后每卖出一片芯片,再向ARM缴纳少部分的“版税”。
“我们现在在全球有超过700家的合作伙伴,ARM的价值是给它们提供一个领先的CPU架构以及生态环境。”ARM中国区总经理吴雄昂告诉《商务周刊》,“我们只是获取很小的一部分收益,所以我们的销售额很少,但反过来说给我们的生态系统伙伴提供了很大的价值。” 他举例说,高通每售出一枚芯片,纯利润大概是6美元,而ARM只拿几美分。这可以解释何以2009年共有约39亿片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而ARM公司的销售额却只有4.89亿美元。
“ARM帮我们做好了基本的微处理器,我们就可以专心去做外围的通信部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我们的产品可以快速成型、快速更新换代,非常有帮助。”通信芯片设计厂商展讯公司的技术专家丁学告诉《商务周刊》,ARM不进入芯片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定位,使合作伙伴们感到安心,也是这个看似奇特的产业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平衡的基石。
而x86阵营的商业模式则截然不同。英特尔的x86技术架构对外是近乎封闭的,与另一家拥有小部分x86专利的厂商AMD之间也时有争讼。在这片领地里,实行的是一家企业负责从架构、设计、测试到生产的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IBM前董事长郭士纳曾撰文指出,微软和英特尔组成了“Win-Tel” 联盟,“英特尔公司几乎控制了PC微处理器领域??而其他所有的公司都围绕着主导型公司转”。这种商业模式下的英特尔,控制着行业的技术方向和价格趋势,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也得以长期保持40%以上的毛利率。
有意思的是,英特尔也曾是ARM阵营中的一员。1998年,英特尔通过收购DEC公司的半导体业务进入移动处理器市场,随后推出了面向掌上电(600627,股吧) 脑和手机的StrongARM和XScale型处理器,但这些基于ARM架构的产品市场反响未达预期,英特尔于2006年又将这块业务以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Marvell公司。市场调研公司Forward Concepts分析师Will Strauss说,英特尔在上述出售给Marvell的资产中,累积投入了30亿—50亿美元。
近10年的巨资投入,并没有给英特尔在移动处理器领域带来成功。显然,英特尔并不适应ARM阵营奉行的商业模式。但移动互联这一产业方向让英特尔无法置身其外,2008年3月,英特尔以凌动处理器(ATOM)重返移动处理器市场。这一次,它改用了自己所擅长的x86架构。
2007年6月,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智能手机,这款产品被看作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分界线,其意义是提供了一个具有良好体验的上网工具,从而引燃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爱立信的调查显示,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在2007年之后的两年里以每年280%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12月,全球使用手机上网所产生的数据流量已经超过了打电话产生的语音流量。
而调研机构Gartner进一步预计说,未来几年内,手机将超越PC而成为人们的主要上网工具。具体的数字是:预计到2013年,全球PC保有量为16.2亿部,而智能手机和具备浏览器的普通功能手机的保有量将达到16.9亿部。英特尔显然无法袖手旁观——长期以来,英特尔正是通过隐藏在各类计算机机箱里的一颗颗处理器,扮演着运算能力主要提供者的角色,并以硬件领域主导者的身份享有丰厚的利润份额。现在,运算需求开始向手机等移动终端转移,英特尔一旦在这场创造性破坏中被边缘化,它就可能成为另一个柯达。
节食中的大象
在PC处理器市场上,运算速度历来是决胜关键。1965年,日后将成为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单块硅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年将增加一倍(1975 年,摩尔将周期修正为“每两年”)。这一定律奠定了计算机处理器领域的技术逻辑,英特尔和AMD多年来关于CPU运算速度的比拼近乎IT业界的“百米大赛”,绝大多数时候英特尔都是胜利者。在2010年5月底发布的第35届全球高性能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有408套系统是基于英特尔处理器所构建。
但在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领域,追求的是运算能力与功耗之间的平衡,更强的移动性使得处理芯片必须体积小、重量轻、待机时间长。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