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控梦想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光电 > » 正文

Q2台湾平显业产值达3325.8亿元台币

时间:   来源:嵌入网   作者:佚名   阅读:

2012年第二季台湾平面显示器总产值达新台币3,325.8亿元新台币,比前一季增加7%。其中面板产业产值新台币2,152.6亿元新台币,比前一季增加6.6%,主力为大型TFT LCD面板产业,产值约新台币1,669.6亿元新台币;其次为中小型TFT LCD面板产业,产值约新台币433.5亿元新台币;TN/STN面板产业,产值约新台币32.8亿元新台币,而OLED产业产值则为新台币15.6亿元新台币。关键零组件产业产约为新台币1,173.2亿元新台币,比前一季略增7.7%,其中彩色滤光片产业产值约新台币242.9亿元新台币,偏光板产业产值约新台币214.7亿元新台币,玻璃基板产业产值约新台币332.7亿元新台币,背光模块产业产值约新台币382.9亿元新台币。

2012年第二季我国大型TFT LCD产业状态,较第一季上扬10.1%,产值来到新台币1,669.6亿元新台币。分析第二季的大型面板销售提升原因,主要由于下游第一季态度观望,导致备料意愿薄弱,再加上面板业者产能利用率较低,两方采煞车过猛的结果,使得整体需求在第二季时全面反应。至4月份开始,终端库存回补动作逐步提升,带动面板需求增加,大型面板出货开始提升,面板跌价也获得控制,对营收的提升带来帮助。分析报价的变化,第二季虽为传统淡季,但IT用面板报价仍属于稳定的状态,而TV面板报价的部分,42吋面板呈现缓步上扬的状态,其他尺寸则呈现稳定的局面,大约都能维持在现金成本以上,有助于改善面板厂营收与获利。2012年第二季受到国际性经济不景气因素影响,使的第二季中小尺寸面板产值呈现衰退;2012年第二季台厂中小尺寸TFT LCD产值较2012年第一季衰退了4.1%,只有新台币433.5亿元新台币。2012年第2季台厂中小尺寸面板出货量皆呈现衰退状况,归结主要因素包括:1.欧债危机未解除以及美国经济复甦不如预期,影响整体终端市场销售状况,2.大陆面板厂产能开出,竞逐中低阶中小尺寸面板市场,压缩台厂原有市占率,3.高阶手机与平板计算机所需之面板量增加,例如OLED面板与高分辨率(视网膜)面板,但能提供之厂商主要集中在少数韩日供应商,台湾面板厂商目前并无法提供此关键零组件。

OLED面板产业方面,2012年第二季台湾OLED产业产值表现,主要还是以PMOLED的产出为主,不论是在单色、area color、以及full color的出货上,都是支撑台湾业者营收的重要来源,虽然第二季为淡季,但在下游拉货较为积极的协助之下,产值小幅扬升,来到新台币15.6亿元新台币。在TN/STN产业方面,2012年第二季同样受到国际性经济不景气因素影响,使的第二季TN/STN面板产值呈现衰退;2012年第二季台厂TN/STN产值较2012年第一季衰退了5.5%,只剩下新台币32.8亿元新台币。

再从我国平面显示器产业之关键零组件部份来看,彩色滤光片产业方面,2012年第二季我国彩色滤光片产值较第一季小幅上升,达到新台币242.9亿元新台币之规模。目前台湾大部分的彩色滤光片均采面板厂内制化,因此随面板厂产能利用率连动情形更为敏感剧烈,而分析第二季彩色滤光片的营收状态,在内制化的部分,由于大型面板以及中小型面板的需求拉动情形之下,出货量均有所提升,连带也带动产值的扬升。但专业厂的部分则是在产品组合的变化之下对营收带来影响,如达鸿先进以及和鑫光电,由于产品线逐步转型至Touch Sensor的制造,因此第二季在彩色滤光片的产出持续降低,仅剩台湾凸版仍以纯专业彩色滤光厂的方式进行供应,这也让专业厂对产值的贡献逐步调降。偏光板产业方面,2012年第二季我国的偏光板产业,虽然在LCD产业复甦,但我国偏光板厂商在监视器面用偏光板出货较高,同时友达与奇美的电视面板仍大量采用日韩厂商的偏光板下,厂商产能未全部开出,偏光板产值较2012年第一季小幅衰退2.3%,第二季的产值达新台币214.4亿元新台币。玻璃基板产业方面,2012年第二季我国的玻璃基板产业虽然下游LCD面板出货增加,但受价格下滑影响,且成长幅度不如面板产业,产值较2012年第一季小幅上升7.0%,达新台币332.7.亿元新台币。在背光模块产业部分,2012年第二我国的背光模块产业因平板计算机(Tablet)的背光模块出货大量增加,加上LCD在高单价的LED TV面板出货增加下,产值大幅增加14.8%,达新台币382.9亿元新台币。

2012年第二季产业大事记

1. 三星分拆大型液晶面板部门,成立三星显示器公司,于2012年4月正式启动营运

韩国三星电子于2012年4月2日正式分拆大型液晶面板部门,为新公司—三星显示器(Samsung Display)举行了成立仪式,新公司将在4月3日完成注册手续后,开始正式营运。2011年三星的大型液晶面板业务销售额为22兆7000亿韩元新台币(约200亿美元新台币)新公司组成来源为三星电子LCD部门,以及专业生产AMOLED面板之Samsung Mobile Display,完整整并后的新公司拥有2万名员工和5家工厂。CEO由之前在三星负责大型液晶面板业务的执行副总裁Donggun Park担任。

未来新公司在投资决策上已锁定AMOLED技术为发展主轴,并逐步强化生产能力,同时积极对Samsung以外的品牌进行销售。而LCD的投资也将放缓,并评估将韩国的G8.5机台移至中国的可能性。可以看出,韩国业者在面对瞬息万变的面板业界,已在不景气中积极重新重整步伐,期望以更多元新台币、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线,持续捍卫“全球第一”的地位。

2. 鸿海入股日本Sharp,期望巩固高阶面板来源

2012年3月,台湾鸿海团宣布入股日本Sharp,此合作内容为鸿海集团向Sharp投资669亿日元新台币,取得9.88%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同时鸿海CEO郭台铭也将投资660亿日元新台币于G10大型液晶面板制造工厂—堺工厂的Sharp Display Products投资,取得其46.5%的股份,同时原先G10投资大股东之一的Sony也同步进行撤资,结束与Sharp的合资关系。鸿海对Sharp的投资已于7月完成注资,象征鸿海集团将启动与Sharp的合作。

分析鸿海集团入股Sharp G10的用意,首要目标并非针对TV面板来源,而是藉由协助解决Sharp在G10的财务压力,来换取鸿海集团未来Apple的手机、Tablet组装用之面板。在TV面板合作上,由于目前TV市场仍属低迷,iTV仍处于未明的阶段,鸿海旗下的TV组装厂并不能完全消化G10之产能,因此短时间内将不会是着墨的重点。

3. AMOLED及TFT LCD在智能型手机用面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台系业者仍须加紧研发脚步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