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控梦想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光电 > » 正文

“自主创新”还是“世界工厂”:平板显示产业

时间:   来源:嵌入网   作者:佚名   阅读:

随着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8.5代线为代表的国内各种高世代液晶面板线相继投产和量产,中国大陆彻底结束了缺芯少屏的历史,极大地改善了彩电产业核心部件长期以来对外依赖的状况。有资料显示,尽管中国大陆晚于日韩等国发展液晶显示产业,但由于抓住了机遇,目前液晶显示产业已经超过了日本,未来10年内有望超过中国台湾和韩国,成为全球第一。

然而,与日韩相比,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关键材料和设备仍然受制于人。更为严峻的是,目前平板显示技术又一次处在发生重大转变的前夜,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和HLP(全息激光投影)显示技术大有取代液晶(LCD)显示技术之势。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我国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适当集中力量,努力争取避免重蹈过去20年的覆辙,而是继续在国际竞争中处在被动的“引进”状态,不能自主掌握核心技术,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面临严重的损失。

中国平板显示产业进入“由弱变强”关键期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理事长王东升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北京2012国际平板显示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重要基地,目前正进入“由弱变强”的关键阶段。

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已有4.5代以上包括2条8.5代线在内的共计12条生产线投产;在建和拟建的高世代线还有8条,预计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全部量产后将超过全球产能的20%;已覆盖从2英寸到55英寸以上全系列所有产品规格,基本改变中大尺寸显示屏全部依赖进口的供求格局;材料国产化比重已有大幅度提高,装备的国产化程度也有一定提升。尽管如此,中国平板显示产业仍面临巨大的成长压力。面板价格不断下降,全球面板企业处境艰难。虽然近期情况有所好转,但行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没过去。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炎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一方面,显示面板产业经过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和电视的3次市场应用浪潮,已跨过快速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另一方面,新的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全球显示面板产品的价格仍在不断下降。这将给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带来极大挑战,尤其是随着中国大陆多条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先后投产和量产,中国市场的产业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他认为,当前平板显示产业的竞争已呈现出新的态势,从过去企业间的规模竞赛升级到国家间的产业链整合竞赛,从过去的“价格战”升级到“专利战”,将来还有可能升级到“绿色战”和“标准战”。

自今年4月1日起,我国对液晶显示面板等4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暂定税率进行调整,进口32英寸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板将不再执行原先3%的暂定税率,而是恢复执行5%的最惠国进口关税税率。按此调整方案,32英寸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板的进口成本将增加2个百分点。“目前液晶面板关税已由3%调回至5%,不过5%的面板关税仍偏低,TCL已申请再度调高面板关税,以保护国内面板企业。”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表示。其实早在4月份国家宣布调整关税时,业界就盛传面板进口关税可能从目前的5%进一步上调至8%~12%。此次TCL提出申请是希望能够进一步强化国内面板企业竞争力。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政策支持是一方面,但国内面板企业也应该向高端产品转型。京东方副总裁张宇表示:“在LED面板和3D面板领域,国产面板依然是缺席者。国内企业需要走多元化路线,进入46英寸、55英寸,3D、LED面板领域。”

面板配套产业有规模才有定价权

“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目前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投资主体比较分散;本地化研发实力不足,核心技术基础薄弱;关键配套本地化水平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弱;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亟须加大。”在“中国?北京2012国际平板显示产业高峰论坛”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刁石京说。

刁石京认为,目前中国平板显示产业有3个核心任务需要完成:一是立足创新,促进现有液晶显示产业新品研发和技术提升。鼓励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并购、参股国外先进企业等方式,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突破平板显示产业技术瓶颈。二是加大支持,重视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完善配套,加快材料、零配件和装备的本地化。

刁石京特别强调了面板配套产业的重要性。他引用了一个液晶面板产业链的微笑曲线表,在这个曲线表中,液晶面板产业在配套本地化前的毛利率为-5%~0%,而本地化后则为10%~15%。

平板显示产业链的龙头是面板。近年来,国内各种高世代液晶面板线的建立,极大地带动了对上游材料和设备的需求,推动了像玻璃基板、液晶材料、背光源组件、偏光片、IC等材料及设备的国产化进程。目前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材料国产化配套率在30%左右,装备国产化配套率已提升至15%左右。然而,与日韩相比,我国平板显示产业链关键材料和设备仍然受制于人。

据业内人士介绍,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设备。建设一条8.5代线,设备投资要达到150亿元左右。遗憾的是,这些设备大部分需要进口。例如,全球液晶面板用曝光机几乎全部来自日本的尼康和佳能。其他设备如溅镀机、光阻涂布机也都主要来自日本。另外,在液晶面板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很多也都需要进口。

“我国上游材料配套一定要形成规模,才能拥有定价权。”清华大学液晶技术工程技术中心教授张百哲说。由于国内企业大多不掌握核心技术和定价权,这在客观上大大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对此,诸多业内人士表示,抓住面板制造这一关键环节,对关键材料、设备等国产化给予支持,进而带动全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名誉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高鸿锦说:“目前企业对国产材料的认可程度还不够高,国家应当鼓励企业创新,并在政策上支持材料国产化,对上游材料产业的发展给予扶持。”

偏光片生产企业深圳三利谱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军建议,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应从战略层面及保护国内工业角度出发,给予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加快对各材料的研发速度,尽快完善产业链。同时,由政府主导,加快组建平板显示产业联盟,避免上下游企业单打独斗。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