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房网与北京晚报联合开展了百姓灯具消费品牌观念网络调查活动,得到了网友热烈响应,4天共计收到6696份有效问卷。在消费者购买灯具最看重的各项指标中,质量(27.9%)、外观(26.2%)、价格(21.3%)以近乎并驾齐驱的得票数位列前三甲。选择最看重品牌的参与调查者最少,仅占6.6%。
超八成参与调查的网友曾有过购买知名品牌灯具的经历,其中认为其出发点之一是大品牌“质量更可靠”的消费者最多,占到38.3%.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品牌产品安装及售后服务也有保障(21.3%),位居第二。外观更美观”与“定价更规范”各自获得了14.9%的支持率并列第三。而消费者对于灯具功能上的创新并不“感冒”,选择这一原因的网友最少(10.6%),消费者表示,灯具的使用功能不必太“花哨”。
不到两成的受访者压根没买过名牌灯具的账,他们的理由很集中,68%的消费者认为有了名牌的光环价格就上去了,也就是说性能价格比未必比小品牌、小厂家的产品强。
同时,与消费者买灯不挑牌子相应,有愈七成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市面上可供选择的知名灯具品牌不够多(30.4%)或者对于灯具品牌并不了解(43.5%)。消费者随口能说出的灯具品牌大多集中在一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跨国集团。对于国产品牌,接受采访的消费者或表示不了解,或表示在促销人员推销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定印象、不到买的时候也弄不清楚。
可见,消费者买灯具不爱名牌,未必是因为“不想爱”,而是“不能爱”或者“没的爱”。
消费者对专业灯具卖场的认可也成为此次调查反映出的重要消费趋势之一。在购买灯具场所的选择中,48.9%的网友选择了专业灯具卖场,高居首位,其次依次为综合性家居卖场/超市(29.%)、独立灯具品牌专卖店(16.1%)以及百货商场(6.5%)。
不仅如此,与家居流通企业遍地开花的“先行赔付”、“无条件退换货”等诸多消费保障以及强有力的品牌形象推广相关,在解决灯具售后服务问题上,参与调查者更多也会首选卖场(52.2%),在卖场、厂家及代理商/经销商的双重保障体系中,其余43.8%的受访者首先联系后者。
探秘中国灯具生产最前沿
创品牌成共识仿冒抄袭仍是困扰
在人们置身花样繁多的灯具海洋时,一定想不到全国灯饰市场被广东中山的一个镇占了六成。这个古镇,已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小镇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灯饰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2008年灯饰年产值达到163亿元。我国是灯具生产出口大国,但是长期以来产品外形模仿多、创造性设计不足,出口多以委托加工和来样翻版为主,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直难以树立有影响力的中国灯具品牌。
众多灯具企业聚集第二届中国灯具品牌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共商如何实现品牌突围。作为主办方之一,高力国际灯具港副总经理苏红梅感叹,与一年前首届论坛上不少人认为灯具创品牌不现实相比,本届论坛关于品牌建设必要性的共识令人欣慰。
记者考察欧普照明无尘化生产车间
品牌建设要不要搞
金融危机给中国灯具出口带来的影响成为本次论坛一个特殊背景。几年以前不少古镇灯饰企业都是一门心思做出口,现今其中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新特丽照明董事长孙跃谈到,“我们在04年之前是百分之百做外销的,2004年开始在国内打造新特丽品牌。这次危机之后我们损失了一些订单,也让我们腾出一部分精力思考战略问题,在金融危机当中肯定有品牌的强过没品牌的,知名品牌强过一般品牌。”
大企业与小企业自身情况各异,照明类产品与花灯相比各有特点,尽管大家普遍认为灯具企业形成知名品牌较家居行业其他一些领域相比更难、更需要时间,与会企业都力图结合自身实际寻找树立品牌的出路。
作为照明业龙头企业,欧普照明在品牌建设方面也扮演着先行者角色,营销总监朱祖欢谈到,“欧普的品牌战略和产品研发战略分为两块,一块是灯饰,灯饰是以风格为导向的,因此要做好细分市场。另外一块是照明,以光为主,要做成大众化品牌。”他强调,“没有消费者品牌是做不大的,怎么样让消费者认同是品牌建设的核心问题。”
金达灯具运营总监王运良指出,“认为行业认可就是品牌我认为是不全面的,而要市场认可、要消费者用上。我相信经过不懈努力花灯是可以做成知名品牌的,我们已经迈开这一步。”
鼓励创新、保护原创仍是难题
走在前头的企业似乎已安于这个现实,“如果我们的产品被模仿也值得庆幸,说明我们有被模仿的价值”。自主研发是要花时间、花精力、花本钱的,孙跃在讨论中感叹到,“在以前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几乎没有精力关注研发制造成本问题,十几年以来我们可以为国际顶级品牌贴牌,但是现在做自己的品牌研发制造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研发要拿出不小投入,但来之不易的研发成果往往轻易就被他人“分享”了。新特丽品牌北京代理公司总经理刘玉丛也有自己的苦衷,“代理品牌产品我感觉还是很辛苦的,产品确实很好,设计上有它的原创性,相对市场零售价就比较高,这个定价不是可以随便砍的,可仿冒产品价格低得多,对我们专卖店的影响非常大。”
不光古镇灯饰“领头羊”们被抄袭,对于中国灯具抄老外,人们也无法回避,为保护欧洲的产品不被模仿,一些国际知名的灯具展甚至给中国企业参展设定了非常高的门槛。
“灯具的仿造有蛮大空间,同样造型,比如一个小小的铜件可以用铁件代替,一个灯桶材料不同成本可以是几毛钱也可以是两三块,一个仿一个、一个比一个便宜”,“但是往往模仿的官司比较难打,怎样才算仿造、抄袭其实很难界定。”王运良认为。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