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控梦想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光电 > » 正文

古镇灯饰帮:期待“工业精神”到来

时间:   来源:嵌入网   作者:佚名   阅读:

总面积仅有47.8平方公里的中山古镇,登记注册工商企业15000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灯饰照明企业和个体户。灯饰产业还向周边扩张,形成了国内最具集中度的产业集群,生产全国60%以上的灯饰照明产品。

然而,如此庞大的产业集群,20多年的创业积累,至今却未出现产值超过20亿元的巨型企业。众多从业者解释称,灯饰行业没法做出大象级的企业,是行业本身的属性决定的。事实上并非如此。真正束缚这些企业主扩张步伐的,是从业者的经营理念,在商业精神的泛滥之下,无法回归工业精神。

一块适合长草的地方,要长出大树,须寻求“基因突变”,这或许是灯饰商帮实现成长突破的最佳路径。

王建平这样的创业故事,在古镇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分裂与克隆

在古镇,尽管灯饰行业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现在仍然有不少年轻人准备创业,希望能白手起家。供职于某灯饰企业的电子工程师李万祥(化名)就是准备出来创业的其中一位。

李万祥准备创业的打算,目前的老板并不知道。但类似的情况在古镇却已司空见惯。奔走于街头的许多年轻老板,有不少就是从工厂里出来的——只要掌握了产品供应渠道并且有条件找到客户,就能做属于自己的生意。把生意做得有头有脸,有声有色,资金门槛不高,只需5万元或者更低。

新出现的创业者,很可能会沿着原雇主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做得好,不出三五年,便克隆出一家类似的公司。于是,短短20多年,古镇的灯饰企业从寥寥数家,不断“繁殖”到现在的1万多家。

“如果是做销售的话,你可以尝试着接单,然后让生产厂家去做。如果你不懂生产这一环节的话,这样做是比较安全的经营手法。”李万祥介绍说,他在古镇看到了很多创业者就是这样发家的。

发端于《古镇灯饰报》的兴邦产业信息传播有限公司对灯饰行业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该公司报刊管理中心副主编詹小乐这样介绍当地的创业状况:从事这一行的门槛之低,只要有那么一点人脉资源,就算是只做螺丝钉,也能赚到钱。

古镇灯饰产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刺激着一群有财富梦想的年轻人。古镇某灯饰厂总经理王建平(化名)就是按照李万祥所说的经营方式成长起来的新生代老板之一。

王建平2000年大学毕业后,先在中山沙溪某企业担任外贸跟单员,后来从事电脑销售,攒到6万元后,便转行做灯饰产品。市场相对成熟的情况下,起初的创业充满了竞争的艰辛。王建平在古镇邮局旁边租了一面10米长的墙壁,用来挂样品。因为新入行,对生产技术不太懂,便从结构比较简单的台灯做起。

2004年,王建平完成了第一笔订单,自此生意走上正轨。5年以后,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已拥有自己的工厂,雇员40多名,年销售额600余万元。

可以肯定的是,自1985年起,类似王建平这样的创业故事,在古镇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区别仅在于,创业者出身于什么职业,处于产业链中的哪个环节,选择经营什么产品……不断地分裂或者克隆,从五金原料到成品装配,再到销售终端,每个环节上都不断涌入新的从业者。不排除有许多创业者在市场中折戟沉沙,但最终在行业立足甚至扩张规模的往往居多数。

于是,庞大的创业者队伍源源不断地加入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年复一年地膨胀壮大。据统计,目前在古镇,已登记注册工商企业15000多家,本地人口参与创业的户数达50%以上。以古镇为核心,向周边横栏、小榄、东升、港口等镇(区)延伸,形成了一个产值近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

到了这个层面,就不想去冒险了。

3000万瓶颈

20多年的创业史,积累了上百家千万元规模的老板,但业内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古镇的大多数企业似乎触到了“天花板”,体现为“3000万瓶颈”。也就是说,有相当数量的创业者将企业的规模做到3000万到5000万元后,再想进一步扩张就变得尤其困难。

对此,古镇一位行业人士分析认为,“纯粹做灯饰,能超过一亿元的不多,做到3000万元的时候,管理上的难度就明显增加了,老板自身的管理水平,决定了他到了这个层面,就不想去冒险了。”这导致古镇规模在3000万到5000万元区间的企业堆扎严重。

业内人士解释,灯饰产品不以功能性为主导,而是以外观设计为主导,这种行业特点决定了灯饰产品的生产是“多品种,少批量”,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就导致产品换新率太快,生产管理复杂度高,规模难以突破,所以出现“3000万瓶颈”。而照明产品则在品类上相对少一些,“瓶颈额度”也高一些。

不过,20多年的创业史,同样成就了华艺、欧普、开元等少数龙头企业,它们的规模突破了“3000万瓶颈”,个别企业年产值已过10亿元。

然而,古镇这么多大大小小的老板,有没有企业家?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华人企业研究所所长苏启林博士回答说:“应该没有。”即便是龙头企业,同样面临“成长的天花板”。

苏启林于2007年带领研究小组在中山古镇等地,进行了一次题为《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研究。6万余字的研究报告,背后是对当地产业、企业的大量调查工作。不可回避的是,讨论古镇老板的成长问题,是关注古镇现象的专家眼中的重要命题。

与苏启林博士的观点一致的不乏其人,古镇商会一位工作人员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与美的、格力这些企业的老板相比,古镇的老板比较确切的叫法应该是企业主,叫企业家还嫌不够份儿。”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