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飘红
去年还是叫苦连天,看不清形势,今年一季度LED上中下游竟然一起爆发,企业又开始措手不及。“目前我们的机器正满负荷运转,还出现客户排队等芯片的情况。”LED上游企业同方股份(600100)集团副总裁王良海告诉《LED照明渠道》记者。
而媒体此前曾报道,去年上游50%的机器都处于闲置状态,同样的情况表现在中游和下游。“四五月份我们订单情况都不错。”中游企业鸿利光电(300219)董事长李国平也向记者表示。而从事照明应用的勤上光电(002638)副总经理祝炳忠透露:“今年订单已经排到了两个月后。”
那么,到底要不要大规模扩大产能以便迎接可能到来的市场爆发,到底要不要提价以便“扳回”之前的微利状态,顺便精选客户呢?
不少前期投资巨大的企业开始扭亏为盈,但业内人士依然对产能过剩表示担忧,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很严重导致终端价格竞争激烈,厂商将货就价,质次价低的产品影响了LED在市场中的声誉。
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几年将会有5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
斗价血战
上半年,订单飘红和价格战格外显眼。诚然,LED产业链的订单多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价格也在迅速下降。
据高工LED产业研究所(GLII)调研数据显示,目前LED灯具的价格只有2011年的1/3不到,光今年1至5月就下降了30%以上。甚至有部分LED产品价格比节能灯价格还低。价格下降的背后是对订单的争夺。
不单流通产品价格竞争白热,光宇半导体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许敏称,在投标过程中价格的比拼更是“血淋淋”。深圳一家LED企业的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老板为了抢订单,在4月份突然决定公司放弃中高端产品而生产低端产品。”
长期以来,LED光源成品所使用的芯片、电源、散热配件等价格持续下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LED光源成品的物料成本。
业内人士表示,中上游原本今年产能吃紧,供不应求,但多数不愿提价,实质也是害怕大客户转投他人怀抱,变相价格战。当然这也为成品企业价格进一步拉低创造了条件,加速终端渗透自然是好事。
政策“下台”
在LED终端爆发的“前夜”——2013年3月,一直走在鼓励产业前端的深圳宣布:废止2009年3月出台的《深圳市LED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一时间,业内众说纷纭。
统计显示,去年深圳市规模以上的LED企业(以全产业链统计)1700多家,占全国LED企业数量30%左右。因此深圳市的这一举措被部分媒体和市场人士解读为,号称朝阳行业的LED因产能过剩已遭政府“抛弃”。
不过,近日LED产业大省广东、福建纷纷出台支持政策,这也表明地方政府并未放弃LED产业。
深圳市发改委近日指出,深圳市从未放弃扶持LED产业。深圳市政府办公厅今年宣布废止《规划》,是因已有更新的规划文件和上级政策文件,覆盖领域更宽,与国家产业政策和深圳产业发展形势结合更加紧密。
无独有偶,今年5月,福建省也出台《福建省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的若干措施》,明确到2015年底前力争基本实现公共照明领域普遍使用LED照明产品,实现照明节能(电)50%以上,带动该省LED产业当年新增产值500亿元以上。可见,市场的后发优势正左右着政府政策的调整。
补贴依赖
在今年6月10日成功举办的“第十届高工LED高峰论坛”上,清华同方集团副总裁王良海强调,“之前公司的芯片业务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但现在已出现好转,目标是在第三季度实行微利,这个是指不包含政府的补贴。”
可见在终端需求旺盛,企业盈利提升的时间段,部分企业可以自力更生,但不少国内LED企业对补贴的依赖程度并未减弱。
政府究竟给了LED企业多少真金白银?从财报资料看,2010-2012年,德豪润达(002005)从政府手里得到的补助额分别为2.70亿元、3.11亿元和2.24亿元。三年来,德豪润达共取得补助资金8.05亿元,而在此期间,该公司净利润一共只有7.5亿元,可见政府补助对该公司是何等重要。
今年5月底,三安光电(600703)趁势抛出了33亿元定增方案主要用于实施芜湖光电产业化(二期)项目,6月19日,三安光电公告称再扩产能,据悉此次投资可以获得1亿元补贴。
今年还有政府直接对企业产品流通的补贴,江苏强凌、实益达等5家企业便入围LED照明产品财政补贴范畴。
指数上扬
去年,得益于技术、成本进展、海外照明启动以及国内LED照明渠道铺货等影响,LED行业在资本市场异军突起。
然而,随着IPO企业财务专项检查工作开展,排队企业也出现了“撤单”高峰。
根据证监会最新公布的申报企业名单,2013年以来共有123家IPO排队企业终止审查,甚至一周时间就有75家企业终止审查,在75家“撤单”企业中,申请创业板IPO的生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辉照明)位列其中。一边是IPO撤单消息横行,另一边厢则是行业回暖的讯息却在发酵弥漫。
实际上,五月份资本市场,LED板块可谓一骑绝尘。高工LED产业研究所(GLII)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本月LED行业指数涨幅高达39%,远远强于沪深300指数6%的市场表现,超额收益超过30%。
个股表现强劲,平均涨幅高达30%,其中阳光照明(600261)、瑞丰光电(300241)、三安光电、鸿利光电、德豪润达涨幅均超过40%。尽管未完全走出“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但是受到LED照明终端市场需求增长利好,行业整体业绩下滑趋势得到明显改善。
渠道困惑
谁能主导终端消费市场?大家都知道是经销商,无论是传统照明还是LED领域。然而,在LED应用市场日益火热的骨节眼上,经销商对LED品牌的认知迷茫。
部分经销商所销售的低价LED照明产品多为组装,品质参差不齐,没有自主品牌;售后服务无保障,甚至对代理LED照明失去信心。
事实上,近两年来LED行业洗牌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国内LED行业有无数厂家,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品牌。不少经销商反映:价格大家都在降,但LED好产品和好品牌仍是稀缺资源,经销商常常雾里看花。
渠道主力军如传统品牌大店一边做着雷士、欧普、三雄,一边选择小品牌,以适应市场需要。
矛盾的是,多数LED企业普遍受困于渠道不全,无法完全放量。在LED行业,经销商很少专门代理一个品牌, 对此LED企业也表示不满。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