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控梦想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应用 > » 正文

多层螺旋CT不同成像方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时间:   来源:嵌入网   作者:佚名   阅读: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两种成像方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采用Bolus-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技术组(A组)病例与20例采用经验延迟扫描组(B组)病例的脑动脉CTA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组成功率及图像质量优于B组。其中9例同时接受DSA检查的脑动脉CTA图像以DSA图像为标准在动脉分支及对疾病的显示方面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与DSA相同,无明显差别。结论脑动脉CTA检查采用Bolus-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可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和更好的图像质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可取代DSA的诊断和随访功能,可作为脑动脉相关性疾病检查方法的首选。

多层螺旋CT; 脑动脉血管造影; 自动触发扫描;  图像质量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2010年7月-2011年6月临床高度怀疑颅内血管病变的病人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1岁。主要症状为经常性头痛,晕厥及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等,一般因头晕或急性发病如晕倒或昏迷等症状来就诊。

1.2患者分组: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0例采用Bolus-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技术,B组20例采用经验延迟扫描技术。其中有9例患者同时接受DSA检查。

1.3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SOMATOM sensation16CT扫描仪.扫描前对清醒的患者解释检查的有关事项,消除其恐惧和疑虑。对不能合作的患者给予适当固定,体位:仰卧,头先进。扫描患者侧位定位像, 扫描范围一般是从甲状软骨平面至颅顶平面。除扫描方式不同外,其余扫描参数两组一致:采用单筒高压注射器,18-20G静脉留置针自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欧苏(300mgI/ml)80-100 ml, 按1.5-2.0ml/kg。注射速率4.0ml/s。18-20G粗针可以降低由于注射速度快而产生对比剂血管外渗的发生率,层厚3mm,准直器宽/螺距16×0.75MM/0.563,重建层厚0.75mm,层间距0.5 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A组:采用Bolus-tracking技术,将兴趣区(ROI)放置主动脉弓,选择上应尽量避开钙化严重的层面,以避免部分容积效应对感兴趣区内CT值的影响。阈值设定为100HU,触发追踪起始时间为10s .当感兴趣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到达阈值时,机自动触发扫描程序。B组:因患者个人体差异扫描延迟时间约为1518s。

1.4图像后处理方法:两组图像处理方法一致: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后传入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技术处理来显示血管并对图像进行比对分析及质量评级。

1.5血管成像质量评价标准:图像质量评价参照王锦良的动脉评价标准①,分为优(血管分支达4级,无静脉伪影,完全满足诊断)、良(血管分支达3级,或有少量静脉伪影,能明确诊断)、差(血管显影较差,伪影较多,影响诊断)3种等级,多种后处理图像中,以动脉分支分级最高者为准,在统一了评价标准后,由2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定,有不同意见综合意见评价。

2 结果

2.1脑动脉CTA图像质量评级结果:40例脑动脉CTA的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动脉血管主干及主要分支,都能满足诊断要求,但A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B组见表1。9例同时接受DSA检查的脑动脉CTA图像以DSA为标准在动脉分支及对疾病的显示方面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与DSA相同,见图1-4。

2.2脑动脉CTA对疾病的显示情况:40例中,有13例是经DSA或手术证实的。共检出脑动脉瘤14例其中1例合并烟雾病,4例为多发动脉瘤。脑血管动静脉畸形1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无异常发现10例。在显示大脑前、大脑中、大脑后动脉、颅底动脉环及颅内静脉方面VR、MIP、MPR均能很好显示,其中以VR显示的颅内血管色彩鲜艳、层次丰富,可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MIP、MPR显示颅内血管色彩单调但对诊断价值较大。图像后处理方法常需要综合应用,比如先用VR显示感兴趣血管而后联合应用MIP、MPR技术对感兴趣血管内部结构和/或狭窄程度加以显示,再对原始薄层图像进行连续观察使诊断信息得到相互印证,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比较可靠的。:本文来自21ic医疗电子频道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