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控梦想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嵌入式 > » 正文

半导体行业立春 中芯国际盈利在望

时间: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佚名   阅读:

中国市场需求转暖给噩梦中苦苦挣扎的半导体行业带来了苏醒的气息。

4月27日,中芯国际发布2008年财务报告。报告显示,中芯国际2008年总营收为13.5亿美元,同比减少13%;亏损净额为4.402亿美元,2007年亏损额为1950万美元。

但中芯国际总裁兼CEO张汝京认为半导体产业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目前行业即将回暖,而中国市场将恢复得最快。作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的中芯国际会继续注重维护客户关系,优化产品组合,并将产业链触角向上下游延伸,预计在明年实现盈利。

 订单量逐月回暖

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公司总部位于上海,拥有三家芯片代工厂。目前中芯国际的产能使用率在30%-40%,基本与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形势保持一致。

张汝京并不避讳业界对于中芯产能使用率的担忧:“其实订单和产能使用率之间有两个月的时间差,今年以来我们的订单状况越来越好,数量逐月增多,这实际是一个利好消息。”

产能使用率不足不仅仅是中芯国际,也是整个半导体行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有消息称,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厂台积电上市20年来也有可能首次出现季度亏损,韩国海力士出现7年多来最大的季度亏损,包括全球前四大代工厂商台联电和新加坡特许在内,许多曾经风光的跨国巨头正在寻求破产保护、合并等自救的方法。

“整个行业最糟糕的情况出现在去年12月”,张汝京表示,当时公司的订单数量大约只有9月份的20%。面对突如其来的寒冬,中芯国际坚持不裁员,而是采取了开源节流以及降低薪资成本措施应对,“公司全员在咬紧牙关中度过。”不过,进入2009年后,中芯国际的订单量开始逐月回暖,4月份的订单增加尤其明显,“订单来得急而且有持续的现象。”

张汝京将产业回暖归功于中国宏观政策效应,“从订单反映出的全球行业需求来看,亚洲先于欧洲复苏,而大中华区更是其中恢复最快的市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振兴政策得当带来的内需增长。”3G牌照发放、国家4万亿元振兴方案以及正在不断扩容的“家电下乡”,已经大幅带动了电脑、手机到各种消费电子领域的芯片订单。而今年国内半导体市场逐步复苏,也将为中芯国际带来新亮点。

寄望明年盈利

与6年前国内订单比例不足12%相比,去年第四季度中芯国际的大中华区订单比例已达34%,张汝京将此归结为“追随市场自身需求变动使然”,但他同时指出,国内设计能力提升也是市场芯片需求量大幅上升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半导体产品进口额一直超过石油,是中国最大宗的进口物资,这为中芯国际带来巨大发展空间。从2000年8月1日打下第一根桩到2001年9月25日正式建成开始试产,前后只用了13个月,中芯国际的上海首家工厂创造了世界最快的芯片建厂纪录。截至目前,中芯国际已相继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设厂,抢在台湾地区12英寸半导体业务西进大陆之前完成产业布局。引入国资背景的大唐控股以1.71亿美元战略投资控股,更令中芯国际在化解竞争、争夺本土订单尤其是3G订单时事半功倍。

中芯国际的步伐扩张速度之快在半导体产业史上非常少见,也因此带来诸多质疑。对于中芯国际长期以来的亏损状态,上海集成电路行业相关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集成电路代工厂生产厂房和设备专用性强、设备折旧速度快(通常为5-7年),在成立之后的前五六年内实现盈利的半导体企业几乎没有,台积电是在第7年开始赚钱的,台联电则在第10年左右,中芯国际的账面亏损源自连年的扩张、设备折旧以及产品价格波动,随着设备折旧周期陆续结束,中芯国际很可能在2010年迎来盈利。”

中芯国际与经历了30年发展的台积电、台联电相比较,正如小学生与大学生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而鉴于中芯国际在国内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的特殊位置,在战略决策上不仅要符合企业当前利益,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更长远的发展和使命。在8英寸厂折旧完成之前上12英寸厂项目是一个艰苦的选择,但为了长远发展着想,别无选择。”张汝京表示。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