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芯国际股东周年大会上风云突变,让业界大跌眼镜。扭亏功臣,来自台湾地区的CEO王宁国被“请”出董事会,中芯国际就此拉开了管理层争斗的大幕
如果不是接受老同学的临终重托,65岁的张文义如今应该正在享受退休后的安闲生活,而不是在漩涡中心扮演一名万众瞩目的“救火队长”。
7月15日,中芯国际宣布,张文义即日起出任公司董事长兼代理CEO对于这家中国大陆第一大半导体公司来说,半个多月的动荡局面总算得到暂时的控制。
6月27日上午,64岁的江上舟在中芯国际董事长任上病逝。当天,噩耗即从各种非官方途径迅速传播开去,业内外扼腕叹息。
江上舟离世的第三天,中芯国际地动山摇,不是为老董事长离世悲恸,而是为了争夺权力。存在已久的矛盾,终于化为一场内讧大爆发。
中芯“地震”
一切来得太突然。
6月29日,中芯国际股东周年大会如期举行,会议结果只能用令人震惊来形容。在重选王宁国和高永刚为公司第一类董事的表决中,高永刚以97.5%票赞成顺利连任董事,而王宁国则因只有41.79%票赞成而意外落选。
王宁国来自台湾地区,曾担任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及亚洲区总裁、华虹集团CEO及华虹NEC董事长。2009年11月10日,王宁国从创始人张汝京的手中接棒,成为中芯国际总裁、CEO,同时担任董事会执行董事。
这次股东大会的结果,令业界哗然。因为,江上舟辞世,中芯国际董事长职位空缺,再加上唯一的执行董事王宁国遭撤,中芯国际董事会出现权力真空。
王宁国在董事选举中意外出局后,各种说辞纷至沓来,真假难辨中,更显出中芯国际的人事动荡背后大有玄机。
有消息称,6月29日股东大会后,某股东代表随即变相要求王宁国辞职,并承诺给其3倍年薪作为补偿,王没有答应。同时,另有消息称,王宁国得知被除名董事会后十分伤心,欲提出辞职。7月1日,王宁国向媒体否认辞职一说。
另一边,股东大会之后,大唐和中投分别找张文义沟通。大唐是中芯国际第一大股东,持有19.14%的股份;中投是第二大股东,持股11.6%。张文义当时刚刚进入中芯国际董事会,任独立非执行董事。7月2日,在中芯国际紧急召开的董事会上,由中投推举的张文义当选执行董事。
乱局中,纷繁信息迷人眼。张文义当选执行董事后,台湾地区媒体报道称,伤心的王宁国因此暂时打消辞职念头。而在7月13日,这位处于风口浪尖的CEO自己给出了确切答案急流勇退,递交辞呈。
国不可一日无君,公司不可一日无帅。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中芯国际一下子少了董事长和CEO两个最重要的人物,董事会和公司同时出现权力真空。
历经半个多月,直到张文义出任公司董事长兼代理CEO,中芯国际终于迎来了暂时的平静。
不止一位人士认为,如果不是江上舟去世,中芯国际不会发生如此突然的大变故。
江上舟对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和中芯国际都有非凡的意义。上世纪90年代末,时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江上舟就判断,集成电路是中国非干不可的产业,并向市领导献策:规划建设张江微电子开发区。正是在调研集成电路产业的过程中,江上舟结识了王阳元和尚在经营世大积电的张汝京。2000年,离台赴大陆再创业的张汝京被江上舟拉到上海,中芯国际由此诞生。
空降而来的张文义一跃成为中芯国际的当家人,一定程度上出于江上舟的“遗愿”。担任中芯国际董事长后,江上舟一直努力为公司发展营造健康的环境。病榻上,他将张文义视为可接替自己执掌大局的理想人选,力邀张进入中芯国际董事会,并希望由其来担任董事长。
张文义是江上舟在清华无线电系读书时的大学同窗,在我国半导体及彩色显像管行业也是重量级人物,曾任华虹集团和华虹NEC董事长、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厂长、彩虹电子董事长和电子工业部副部长等。
江上舟在世时,为中芯国际运筹帷幄,以自己在政界的人脉和在业内的威望帮助公司把握方向,协调各方资源。有熟悉中芯国际的人士表示,张文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与江上舟相同的作用。
尽管如此,张文义的上位并非一帆风顺。中芯国际新一届董事会成员共有7人,包括大唐代表陈山枝和高永岗、中投代表刘遵义、上海实业代表周杰、海外投资人代表陈立武和川西刚,还有张文义。在董事会推举新任执行董事的过程中,大唐和上海实业的三票投给了杨士宁,张文义险胜。在王宁国递交辞呈后,董事会内部意见相左的双方各退一步,海外投资人同意王宁国辞职,大唐则同意张文义出任董事长。
经过半个月的纷争,目前的局面俨然是相关各方暂时妥协的结果。
两派之争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中芯国际也不能免俗。
外界把中芯国际这次“大地震”的原因解读为两方面,其中之一是由来已久的公司内部矛盾的爆发,王宁国和COO杨士宁被视为两个不同派系的代表。
2010年,在新管理团队的带领下,中芯国际甩掉了连续5年亏损的帽子,技术和量产方面有所突破,公司运营状况的改善也使得客户对其好感倍增。
一个整体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一个主管生产和研发,对于“后张汝京时代”的中芯国际,王宁国和杨士宁都是功臣,但是两人在许多方面却明显不同。
“David不苟言笑,Simon则是和基层接触最多的高层。”一位中芯国际员工如是说。David和Simon分别是王、杨两人的英文名。二人不同的禀性和行事风格从这一简单的描述中略见一斑。
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领军公司,由于自创办多年来业绩一直差强人意,其一举一动颇受关注。业内谈到中芯国际时有一种观点,即它要真正做强,需要热爱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对这家公司有感情的领军人。
张汝京和江上舟都被看作是这样的典范。
在一位中芯国际内部人士看来,王宁国是一位职业经理人,自然更看重公司运营回报和短期盈利;相比之下,杨士宁更熟悉公司,了解技术趋势。中芯国际创立初期,杨是公司中职位最高的“海归”、研发大将。
王国宁上任后,组建了新的高层管理团队,除王本人和杨士宁之外,还有CBO季克非、CAO关悦生和CFO曾宗琳。据悉,季克非、关悦生和曾宗琳三人与王宁国的关系比较密切,而杨士宁的回归则更多是江上舟为公司领导层接班作铺垫,他一直被视为中芯国际的第三代CEO人选。
有这样一个细节。今年2月末,杨士宁就中芯国际2010年扭亏为盈接受媒体访谈,他主要谈及其领导的运营部门的改革和成绩,并表示:“我可以负责地说,中芯国际在2010年能够扭亏为盈,技术营运团队在市场旺季时的高营运效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后不久,中芯国际发布未来五年战略规划,在谈到扭亏为盈时,江上舟和王宁国均表示,这得益于2010年行业复苏,且公司抓住了机会。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