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德宁卸任CEO后,若是仅对欧德宁齐声说句再见,就完全低估了他作为世上最重要芯片制造商的领袖所作的贡献。英特尔是一部自己完成研发和部署的机器,并不是一个生态系统。本文重塑了一个更完整的欧德宁,以及那段离不开他却又被他错过的光辉岁月。
公正的评价任何人都是及其困难的,包括著名公司的CEO。欧德宁的卸任成为2013年科技巨头历史上的热门话题,而对欧德宁任期内的评价也众说纷纭。欧德宁为英特尔工作了四十年,担任CEO八年,带领英特尔成为计算机史上领先的芯片制造世界级企业,而最近一个十年中,却因错失移动端的大好趋势而饱受诟病,风头大减。英特尔曾经开创了未来,而未来能否体面的活下去?这是所有人的疑问。
正如《大西洋(行情 股吧 买卖点)月刊》编辑所说,“若是仅对欧德宁齐声说一句再见,就完全低估了他作为世界上最重要芯片制造商的领袖所作的贡献”。论业绩,欧德宁对英特尔功不可没;而在移动端的迷思,也恰恰受到了英特尔固有企业文化的影响和禁锢,到底是领导者欧德宁的短视?还是不可避免的变革失败?
总结为一句话,英特尔的企业文化,即带领其走向成功,也难免成为变革的阻力。此外,英特尔的沉浮,巨头企业CEO对企业文化的传承,又能折射出怎样的硅谷变革?笔者编译了这组深度报道,来看看国外权威媒体怎样呈现了一个立体的英特尔和立体化的欧德宁。
在传奇人物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鲍勃·诺伊斯(Bob Noyce)创建英特尔45年后,该公司已成为世界领先的半导体公司。如今,同类型的公司(历史上曾有很多)都已消失或衰败时,经历风雨的英特尔却依然兴盛——历数这些风风雨雨,从微软的崛起、互联网的繁荣与萧条到苹果的复兴,从颠覆桌面市场的笔记本电脑的大规模扩张到半导体行业的大规模重组,历历在目。
欧德宁在英特尔职业生涯已经四十年,而正是在这一时期,计算机的使用从稀奇发展到无处不在。
在英特尔的最后八年,欧德宁担任公司的CEO,但他从1989年成为时任CEO的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办公室主任后,就拥有了一定的权力。5月16日,是欧德宁在英特尔的最后一天。等他从公司的股东会议上卸任,1982年进入公司的布赖恩·科兹安尼克( Brian Krzanich )就将从COO转任为英特尔的第六任CEO.
毫无疑问,若是仅对欧德宁齐声说一句再见,就完全低估了他作为世界上最重要芯片制造商的领袖所作的贡献。
他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商务人士。过去几个季度营业额和利润的双双下降,为他招致了不少贬低者。有人说,欧德宁没能把英特尔的芯片引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将公司甩在了增长最快的计算机应用市场之外;也有人说,英特尔高风险的、资金密集型乃至垂直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并不适合新的半导体行业,基于ARM的手机芯片架构所组成的松散联盟已经超过了曾经无敌的英特尔,以及微软、戴尔和惠普等WinTel联盟的老朋友。
让业绩说话
在欧德宁掌权的八年时间里,英特尔获得的收入超过历史上任何阶段
还是先来看看欧德宁的答卷吧:在欧德宁掌权的八年时间里,英特尔获得的收入超过历史上任何阶段。要不是互联网泡沫曾摧毁了其2000年度的营收,欧德宁主政的一个时代的利润额,完全可以超过他所有前任的总和。事实上,该公司在他的领导下盈利660亿美元(也就是净收入),相比之下他的所有前任贡献的盈利是680亿美元。在2012年,英特尔以110亿美元的盈利,轻易超过了高通、德州仪器、Broadcom、Nvidia 和Marvel创造的盈利总和,更不用说它的老竞争对手AMD了,后者全年亏损超过10亿美元。
英特尔营收历史数据:欧德宁在任期间最高
当然,因为这些华丽的数字,欧德宁既有前任的雄心又自命不凡。但毕竟是他让英特尔保持了强势的地位。从2005年上任以来,英特尔制造了世界上最好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服务器市场上取得支配地位,打败了长期对手AMD,保留了在行业内别树一帜的“垂直整合”商业模式,在全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保持盈利。
相比建立之初,他运行的公司更大、更复杂、更具国际化——这远不是创始人鲍勃·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在1968年创建英特尔所能想象;而公司所面临的商业环境,也当然不比四个前任CEO所面对的容易。但他还是一个季度接一个季度的贡献了不断增长的收入和利润。在他升任CEO前的一整年时间里,英特尔的销售额是340亿美元。到2012年,这一数字增至530美元。
“总而言之,在他的任期内,英特尔在核心业务上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Sanford C. Bernstein 研究公司负责半导体行业的高级分析师Stacy Rasgon说,“至少在他的领导之下,如何协调这家大机构、让英特尔更配得上英特尔——他做的很好。他们大幅提升了营业收入,利润也创出新高。甚至欧德宁的老对手、前AMD的CEO海克特·鲁毅智(Hector Ruiz)也不得不承认,英特尔的CEO的”成就高于人们给予他的赞誉。
“我的直觉曾让我对苹果说YES”
但是,唉,要不是那个遗憾,成绩该会有多好!(译注:遗憾指的是英特尔没能拿下iPhone)即使是如此出色的欧德宁,也透露了对自己所作的一个决定的深深失望,即当时尚未上市的iPhone。在赢下苹果的Mac业务后不久,他决定不做以后成为苹果转型产品中芯片的业务。
“我们最终没能赢,或者说是放弃了。当时这种情况取决于与你想怎样看待它。如果我们做了,这个世界就会大有不同了。”在英特尔最后一个月期间,欧德宁在一次时长两小时的谈话中这样对我说道:
“你需要记住的是,这发生在iPhone推出之前,还没人知道未来iPhone能做些什么……最终,他们看中了一款芯片,他们想为此支付某个价格,连五块钱都不到——这个价格低于我们的预期成本。我当时并不理解,况且这也不是能靠订单量来弥补的(收入)。事后来看,预期成本是错误的,芯片数量的需求比任何人想到的都要高出一百倍。”
在我与他数小时的谈话期间,这是我唯一一次从欧德宁的声音中听到他流露出的懊悔之意。“我从中吸取的教训就是,虽然在这里我们喜欢谈论数据,但在我职业生涯汇中,很多次我都是用我的直觉做最后的决定,我当时应当追随我的直觉。” 他说道,“我的直觉让我说是。”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