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浅谈MetalMesh之前,我们还是得花一些篇幅谈一下ITO薄膜(IndiumTinOxidesFilm)。ITO是铟锡氧化物;Displaybank曾指出中国大陆限制生产铟,且ITO薄膜全球近50%由日东电工掌握,其他还包括尾池、帝人、东洋纺…等日本企业,一连串的连锁效应导致ITO薄膜价格居高不下。偏偏ITO薄膜占触控屏生产成本近40%,所以推广廉价触控NB时,厂商会开始寻觅可行性替代方案,或采用“经济又实惠、好用又不贵”的ITO薄膜,就成为触控面板厂商的一项任务。当薄膜触控面板如GFF火红之际,ITO薄膜需求跟着水涨船高,但受惠的显然是日本企业。比方说台湾的洋华,基本他们也都采用日本货,只有他们自己的下游客户急于拿货、而偏偏上游ITO膜来不及供应时,或一开始就被下游客户把产品定位在低端时,才会偶尔选择拿台系迎辉的膜材料。同样的逻辑也可以应用在大陆,可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去采用万顺股份的膜材料。
MetalMesh显然是薄膜触控面板突破ITO薄膜长期遭垄断的一条道路,有MetalMesh这方面技术储备的两岸企业显然是欧菲光、洋华、介面。有人说MetalMesh用户体验还不到位,根本不可能成为趋势,ITO薄膜还是薄膜触控面板技术的主流;但洋华和介面均表示,MetalMesh可较ITO制程降低成本高达40%,且已获得广达和仁宝两大OEM/ODM厂导入触控NB,洋华甚至直言2014行情持续看俏,欧菲光更是走在领先的位置。
MetalMesh说穿了就是一种导电材料,由极细金属线组织成网格状,有点像烤肉架或羽毛球拍那样,然后把这些金属线条做在触控Sensor上面,它的底材仍然是PET薄膜。金属线条的目的,就是用来取代传统ITO薄膜这种被日东电工独大的导电材料。
在之前玻璃技术主流的时代,那是因为玻璃触控感测器的阻抗大约是50-100Ω,薄膜触控感测器阻抗甚至达到150Ω。而各位知道的,阻抗过高,杂讯就会多,亦即讯号源干扰较多,这也是早期苹果产品会都采用玻璃方案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来,因为IC设计能力提升、触控ITO薄膜质量也进步,使得薄膜触控面板在10.1寸以下的产品应用,其阻抗问题已经获得解决,于是三星等中低端和大陆白牌手机采用了GFF方案,苹果iPadmini采用了GF2方案、微软Surface也采用G1F,这些通通都是薄膜触控面板技术。
品牌厂大量采用薄膜技术的量增加了,造成质量较佳的日系ITO薄膜价格也跟着上涨。于是不爽ITO薄膜过度集中现象的厂商变多了,各厂纷纷将部分精力投射到MetalMesh的开发之上。MetalMesh具备低阻抗优势,大约只有5-10Ω,是玻璃的10%,因此OGS面临的不单是品牌NB采用GFF的趋势,还有可能要面临MetalMesh在NB和AIO大尺寸领域的双重争夺。
MetalMesh由于导电性和电阻值表现都远优于ITO薄膜,因此业界普遍认为它很可能是替代材料的亮点,但是MetalMesh光学性能表现可能不甚理想、用户体验也许不佳(但我们亲身感受过,其实并无不佳),不过它具有尺寸越大、成本越具竞争力的优势,所以业界认为尺寸放大至15寸时,成本将与OGS相当,进一步到17寸以上的AIO产品,则将更具明显的成本优势,所以各家都积极储备相关技术,因此MetalMesh似乎已经跃上台面成为潮流,尽管潮流并不等于主流。
触控IC还是MetalMesh最大的关键
这里,我们要跟大家提一家公司,叫做Atmel。话说2007年当年,多点触控刚刚起飞时,Atmel默默无闻,它一直到了2009~2010年才后来居上、搞出第一颗电容式多点触控控制器,然后公司宣称以自主研发的电荷移转法电容技术,意图切入市场并主攻高端市场,业界在揶揄之余,也没人把这家公司当一回事,大家都不清楚它在干嘛。后来Atmel提出一种“有可能”取代ITO薄膜的Xsense技术,公司命名为FLM(Fine-LineMetal),也就是业界统称为的MetalMesh金属网格。
Atmel一开始的MetalMesh采用的是极细的铜金属线,而为了让金属线不被肉眼看到且不会遮光,一开始铜线的要求必须做到5-10um线宽(现在则可细微到3um以下),也正因为这样的极细线宽难以满足电容感测,所以形成触控IC的挑战。后来IC设计业者慢慢突破了障碍,使得这项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得以逐步实现。那麽稍早之前的2012年,当初揶揄Atmel的各家薄膜触控企业,也意识到MetalMesh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好在没有什麽明显的专利障碍,于是大家都纷纷投入技术研发储备了,关键还是IC设计业者的突破。也造就3Q13~4Q13这个时间点陆续传出某些厂商开始将MetalMesh导入初步商业化应用阶段。
说到这里,我们也大胆预测一下2014年的IC设计行业趋势,我们认为不久之后的将来,高单价的触控IC势必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战局,打破目前仅约10家主流触控IC供应商且多集中在Atmel、Synaptics和Cypress等3大家之局,如敦泰、义隆等厂商,预料将来国内企业也将进一步涉入此领域,IC设计或将成为触控面板之争的延续。
MetalMesh重点可关注欧菲光和苏大维格
原本消费市场认为MetalMesh的金属网格在极近距离容易为使用者所察觉,进而影响用户体验,而其理论上应该更适用于和眼睛保有一段距离的AIO和PC领域,但在2013年7月份台北国际电脑展上,华硕推出一款7寸MemoPad平板电脑,便搭载了欧菲光为其配套的MetalMesh触控面板,MetalMesh线宽仅为2.8um,已远远优于台湾厂商多数的5um技术水平,而欧菲光所搭载的触控IC即由Atmel所提供。
考虑到触控IC的高昂价格,MetalMesh适用的尺寸在10.1~23寸,以目前的现况而言,超过此尺寸范围基本不具备经济效益,而此次欧菲光高调将其产品用于7寸平板,更多的目的在于展示其超小线宽技术优势,野心与自信跃于纸上。同时欧菲光做为薄膜领域大厂,玩得起价格竞争的游戏,确实也成功夺取不少台系NB品牌与组装厂的订单,甚至近期即已敲定2014年高达60余款新机开案专案,而且更加积极切入台湾地区和国内各平板电脑领域。
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苏大维格,也提出了自家的大尺寸透明导电传感膜(pTCF),该方案基于纳米压印技术的银网格透明柔性导电膜MetalMesh,具备低方阻、柔性、高透光性等特点,目前每寸单价略低于2美元,仍较欧菲光的报价有所偏高,其采用的触控IC由台系IC厂商敦泰所提供,现已通过胜利精密向联想触控NB送样。
市场规模方面,Digitimes预估2013年触控NB出货达到2,000万台,2014年将有望达到2,900万台,年增45.0%。另据iSuppli资料,2013年全球AIO出货量达到1,950万台,较2012年增长18.9%,预测2014年销量为2,210万台,增长13.3%。传统PC受智慧移动终端冲击较大,市场萎缩。Gartner预计2013年全球PC出货量3.03亿台,同比下滑8.4%,但市场总量大,触控应用刚启动,MetalMesh产品的发展空间巨大。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