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把OLED做得非常便宜,就像光伏行业一样。”邓青云预计,这可能需要五到十年。
5年前,邓青云发现了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今天,他预计中国有机会在AMOLED产业化过程中实现赶超。
在2014中国(上海)平板显示会议期间,“OLED之父”邓青云在笔者专访时表示,五至十年内,AMOLED将可以做得比液晶面板更好、更便宜,而中国能够把AMOLED做得更便宜,因此应该聚焦产业化。
1947年出生于香港的邓青云,曾在位于纽约罗切斯特的柯达研究实验室做研究科学家。1979年,他发现了OLED,因而被称为“OLED之父”。2011年,邓青云与两位同行共同获得了沃尔夫化学奖,这是在化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国际性大奖。
中国正涌现一轮AMOLED的投资热潮。邓青云说,天马、京东方、维信诺和TCL等中国企业投资AMOLED,但AMOLED需要许多研发,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例如,AMOLED电视还有很长的成熟期,尽管三星、LG等都想解决。另外是成本问题,但AMOLED一定会降到和液晶一样的成本。液晶面板好,未来AMOLED面板会更好、更便宜。
“中国能把AMOLED做得非常便宜,就像光伏行业一样。”邓青云预计,这可能需要五到十年。
在下一个显示时代,中国大陆能否缩短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差距?邓青云语气坚定地说“一定可以”,因为中国的研发实力在增强。他认为,日本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目前只占一成份额,未来主要是韩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之间的竞争。中国大陆的行业地位在上升,今后将会超越台湾地区。
维信诺的代表在当天的会议上表示,正在布局AMOLED专利,以避免专利纠纷。邓青云认为,专利不会构成中国发展AMOLED的障碍,因为一些专利“未来”会过期。
目前三星在全球AMOLED市场一马当先,在量产工艺、技术专利上已构成壁垒。但是,邓青云认为,AMOLED的设备及技术在欧洲、美国、日本都有,中国有钱就可以去买。韩国开发的是工艺,所以中国可以发展工艺,技术秘密(know how)是不能通过专利来保护的。
过去几年,中国在高世代面板上投入巨大,预计到2015年将有9条8.5代液晶面板线投产。邓青云认为,这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能赚到钱就可以,但靠政府投资发展可能不是很好。另外,中国投资了很多液晶生产线,也许几年后,一些公司会成功,一些公司会失败。
当天,京东方、维信诺介绍了在柔性显示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它们已分别研发出9.55英寸和3.5英寸的柔性AMOLED显示屏。邓青云冷静地说:“十年内,柔性显示都不可能量产,可能要花更长时间。”他指着本报记者手中握着的手机说,这需要摔不坏,但不需要柔性,柔性显示普及可能需要开发另外一些新的应用领域。
邓青云说,韩国、台湾地区都在发展柔性显示,中国大陆仍处于追赶阶段。他认为,中国应该把焦点放在产业化上,侧重于AMOLED在智能手机等大规模的应用上。目前三星占了全球AMOLED市场九成份额,经过追赶,未来中国有可能占五成份额。
AMOLED面板市场竞争激烈
在AMOLED面板领域,目前韩企占据绝对的优势。韩国面板企业已经率先进入大尺寸OLED领域。拥有小尺寸OLED技术的三星SMD今年第一季度为三星电子带来的营业利润贡献达到了4000亿韩元,且营业利润率达到17%,远高于三星的其他面板企业。
韩企三星认定OLED是“Nextdisplay”,并强化优势,技术大幅超越竞争对手,可谓一骑绝尘。其他竞争对手显然并不甘心落后,索尼和松下签署协议共同研发用于电视和大尺寸显示设备的下一代OLED面板和模组,希望今开发出量产技术。索尼、东芝和日立联合成立日本显示器公司联手开发OLED;松下计划投入200-300亿日元,建立第5-6代OLED面板试产线。一直标榜“液晶夏普”的夏普公司,改弦易辙,不久前在发布会上公开了它研发的OLED面板,受到业界关注。
1234中国台湾投入AMOLED研发与量产时间,几乎与韩国三星同时起步,可惜没有坚持发展下去。对于二进二出OLED产业的台湾厂商,专家估计目前技术已落后韩国约3~4年,包括奇晶、TMD、友达、群创等厂商正都在加快OLED技术开发生产的脚步。此外,台湾厂商还与日企展开合作,如友达与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缔结OLED策略联盟;友达与索尼合作量产有机EL电视等。
从历史看,中国大陆开发OLED不算晚。然而,从整体来看,中国OLED的技术积累还并不充分,很难单独实现产业化,联台不失为明智之举。正如维信诺公司总裁陈耀南所说:“现在最关键的是速度。”他特别指出,AMOLED正处在产业化初期,处于高风险、高投入的阶段,要实现尽快产业化的目标,还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并结合产业布局,给予有针对性的重点支持。
CRT时代,我国显示行业被国外企业牵着鼻子走了几十年,LCD时代仍然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全球都紧盯着OLED,正奋力抢占OLED高地,OLED也为中国显示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是全球具有最大潜力的OLED应用市场,但愿不要一而再地错失机会。
国内AMOLED产业现状
据了解,国内的AMOLED产线,主要为信阳激蓝、上海天马、上海和辉、佛山彩虹为4.5代线;厦门天马、京东方以及昆山国显为5.5代线;京东方在合肥和重庆以及华星光电即将新建的8.5代TFT-LCD面板产线兼顾的AMOLED面板产线。这为应对未来AMOLED面板市场而改造原有TFT-LCD面板线埋下了伏笔。不仅如此,中国官方高层也对AMOLED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是如此。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胡春明表示:“除了中央政府大力推动OLED产业,甚至连地方政府也一同加入。”
胡春明进一步表示,广东地方政府积极扶持相关产业发展,初步完成AMOLED产业聚集;而四川则是以AMOLED产业园区为核心,助力推动产业发展;而江苏政府则是以AMOLED产业联盟为契机,大力推动OLED照明产业化。
国内AMOLED产业破局有难度
从全球在OLED领域投资重点比较来看,韩国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跨越高世代面板线以及全产业链上,投资主体逐渐从面板企业为主转变为以政府研发专案为主的多元模式。不仅如此,韩国投资规模持续上升,且政府投资介入程度很深,主要集中技术研发与产业链建设。至于日本,则与韩国不同,集中在中小尺寸,并细分市场、材料装备。投资主体主要是面板企业,但投资规模比较小,且政府涉入不深,但已开始向韩国学习。而中国台湾部份,投资方向尚局限于面板产线,投资规模比较小,不过政府投资开始介入,但程度不深且方向是产业链整合而非技术研发。至于中国大陆,目前投资方向主要以面板产线为主,较难形成优势的全产业链,且投资主体又与日韩台比较相对分散,投资规模虽然比日本与台湾大,却与韩国相差甚远,相对的,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 ---------- ----------- ---------- --------- -------- ------- ------ ----- ---- --- -- - - -